機器替代人工的腳步確實越走越快。而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,進一步提高了機器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程度,使其在重復性、程式化的工作上,擁有比人更為優越的精確度和穩定性。半熟練工廠工人、銀行柜員等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取代。
然而,從機器產生以來的歷史來看,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。一方面,機器長於按既定規則做事,卻弱於直覺反應、推斷以及復雜溝通和創造等能力,而這些正是人類的強項。另一方面,機器在替代人工的同時,不斷創造出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,促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演變。例如,機器人取代大量藍領工作,但同時也創造出機器人設計、生產、安裝、運行、維護等方面的崗位。實際上,工業革命至今的經濟發展已表明,機器和自動化并未造成失業率大幅上升。
從某種角度說,自動化普及對于就業崗位的維護也有正面作用。如果不能持續創新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,對一個企業而言,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,對一個國家而言,則會由於喪失產業競爭力而失去更多的就業崗位。隨著近年來勞動力工資、土地價格和商務成本的持續快速上漲,發展中國家以低成本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正在被削弱,通過引入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設備,不僅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、保持成本優勢,而且能提高產品質量、穩定性和精致化程度,帶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。而且,用機器替代人工也是應對老齡化社會、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。
當然,盡管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力,進而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,但機器并不會自動惠及每個社會成員。獲益的是機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,而那些被機器替換下來的勞動力則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資,甚至陷入失業和貧困。應對自動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,就需要調整社會再分配結構,將機器帶來的生產力提高所創造的財富,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饋社會,比如給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進行再就業培訓,使失業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等。
目前,以機器人、人工智能、三維打印、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,具有更高智慧的機器正在進化,機器將能夠比人類更廉價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工作,人類智能也遭到越來越大的挑戰。